北京魯迅博物館,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宮門口二條19號,是依托原位于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的北京魯迅故居建立的博物館,此處故居是魯迅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在北京的居所。
北京魯迅博物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建立的“人物傳記性博物館”。館內的北京魯迅舊居是北京市保存最為完好、唯一對外開放的魯迅舊居,是1924年春魯迅親自設計改建,同年5月遷來居住的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,王冶秋、徐盈、劉清揚、吳昱恒等利用舊法院以“查封”的方式,將北京魯迅故居保護下來。1949年10月19日,北京魯迅故居對外開放。1956年,北京魯迅博物館在故居東側落成。 1979年8月21日,“魯迅故居”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。2006年5月25日,“北京魯迅舊居”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92年,北京魯迅博物館被命名為“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
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7萬余件,包括魯迅的手稿、藏書、拓片等文物。
北京魯迅舊居不是標準的四合院,是魯迅親自設計改造的的很有意思的小院。主要分前后兩個院,前院是住宅,后院是小花園。前院主要有如意門一間,倒座房四間,正房三間,東西廂房各兩間,由于地方比較窄,所以西廂房做得很窄,成了廚房。在大門和前院之間有屏門,在倒座房的最西一件與前院之間有校門。正房的左右兩間分別是魯迅母親和元配夫人朱安的居室,中間一屋向北接出一間房,被稱為“老虎尾巴”,為魯迅的居室。倒座房是魯迅的書房和會客室,前院里有魯迅親自載下的丁香樹。從正房與西廂房之間的小門,進入第二進院,院子西側為廁所,院子中間為水井。院子里種有花草樹木。
魯迅在這里完成了《華蓋集》、《華蓋集續編》、《野草》三本文集以及《彷徨》、《朝花夕拾》、《墳》的一部分文章。
魯迅在《秋夜》一文中寫道:“在我的后園,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,一株是棗樹,還有一株也是棗樹。”實際上從魯迅居住的后罩房“老虎尾巴”向北望,看見的棗樹是在橫四條3號院中。那里原來一共四棵棗樹,十分高大,但最東面的一棵很早就死去并被鋸掉;最西面的一棵則有房子遮擋,所以在“老虎尾巴”內是看不見的。所以魯迅看到的是兩棵棗樹。最西面的一棵棗樹在1940年代初被鋸掉,剩下的兩棵也逐漸老死。現在從“老虎尾巴”向外望,再也看不見棗樹了。
(免責聲明:本頁面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維基百科。圖片“Lu Xun Former Home At Beijing”作者Kgbkgbkgb - 自己的作品。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-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Lu_Xun_Former_Home_At_Beijing.jpg#/media/File:Lu_Xun_Former_Home_At_Beijing.jpg根據知識共享 署名 2.0授權)
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
地鐵環線:阜成門站B出口
電 車:102、103、101路
公交車:13、19、21、42、44、46、56、121、335、336、387、409、603、604、650、702、709、716、812、814、816、823、846、850、855
運通(102、106)